香港大學:中學生組隊模擬制作“立方衛星”原型 創造“新太空”商機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的農業監測“立方衛星”,創建一個遙距實時監測系統,幫助提升農作物產量及農業生產力。
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總監Quentin Parker教授及導師提供專業指導給圣士提反女子中學團隊的項目“spASH ”
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團隊透過裝備紅外綫感測器的立方衛星,檢測油污外洩范圍,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解決油污問題。
全港讓中學生參與“立方衛星”設計和制作的“新時代太空經濟計劃 Business & Economy in Space Technology”(BEST)完滿結束。這個計劃以STEM 為主導,著重跨學科的體驗式的學習,當中更加入創業妁元素。參與的學校團隊都能設計出非常高水平且具創意的“立方衛星”。
“新時代太空經濟計劃 Business & Economy in Space Technology”(BEST)是一個嶄新及具前瞻性的項目,由香港大學“菁英聚.港大”1、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2和創星滙(香港)有限公司3合辦,旨在培育和成就新一代的“太空企業家”。參與者透過一系列專門的講座和兩個學期的工作坊,了解太空科技和太空數據如何為“新太空” 4時代帶來商業機會。
參與計劃的隊伍來自22所中學,包括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迦密柏雨中學、皇仁書院、圣士提反女子中學、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及漢基國際學校等,他們運用所學的太空科學、商業、數據分析等知識和“立方衛星”的設計原則,針對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下具迫切性的議題和挑戰,就應對極端天氣、糧食危機、能源問題等提出解決方案,設計出可行的“立方衛星”原型,締造具價值的商業機會,有助香港及大灣區及規劃人類未來的發展藍圖。
決賽由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營運官鄭希穎先生以及香港大學太空實驗室總監柏坤霆教授等業內專家擔任評判。“項目獎”由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的“農業監測項目”奪得。團隊提出利用“立方衛星”,創建遙距實時監測系統,以提升農作物產量及農業生產力。團隊成員謝杺豫同學說:“計劃讓我有機會探索太空經濟這新領域,掌握相關經驗,眼界大開,將來我會考慮報讀這方面的課程。”隊長佟聿楊表示:“導師們全程在旁指導,不但指出我們的盲點,更提出新思考角度,極具啓發性,令我們獲益匪淺。”
“太空企業獎”由圣士提反女子中學的“spASH ”項目獲得。團隊提出一個非常特別和有意義、一般大衆經濟可負擔的方式悼念親人 — 將親人小量骨灰放入“立方體衛星”繞著地球運行,期間把地球的照片傳送到地面,地面的后人也可發訊息上太空。領隊老師邱老師指出:“學生在探索主題時,可以實現在太空領域的跨學科學習,在構建“立方衛星”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確保原型設計和直播視頻等技術的可行性,以及營銷計劃是否合乎市場需求。 這對于我們學校的團隊來說,確實是一次難忘的STEM學習體驗。”
評判團非常欣賞各隊伍的構思和設計,認為他們設計的“立方衛星”意念新穎,勝過以往不少同類型比賽的作品。團隊能有針對性地為全球危機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同時顧及商業及技術上的可行性,整體計劃全面可行,水平之高媲美不少大專生及創科公司的設計。
香港大學收生及國際生交流事務總監嚴志堅教授很高興見到所有參賽隊伍都表現。嚴教授指出,新太空經濟是全球大數據的重點發展之一,港大希望中學生透過這個計劃能對前沿的科學知識和科技有更深刻的認識,并期望藉此培養新一代的太空經濟企業家。
“新時代太空經濟計劃Business & Economy in Space Technology”(BEST)簡介
新時代太空經濟計劃由香港大學的“菁英聚.港大”計劃 、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 和創星滙(香港)有限公司推出,旨在培育和成就新一代的“太空企業家”。此計劃是一個嶄新及具前瞻性的項目,讓參與者透過專門的講座和全年工作坊,了解太空科技和太空數據如何為“新太空” 時代帶來商業機會。
計劃設全年工作坊,各組隊伍亦有導師的專門指導,學生不但能獲得太空科學和太空數據的知識,更能透過探索“立方衛星”的設計概念和運作,以及原型構建及項目管理等主題上掌握“新太空”時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