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碩士與金融工程解析
金融學碩士(MSF)和金融工程碩士(MFE)是近年來許多想從事金融行業的學生在就讀專業上的選擇。但是在實際的申請過程中,很多學生對這兩個專業的認知還不是很清楚。 同學們在了解金融工程的時候,都會把目光放在金融工程對數學背景的要求上。因為金融工程對申請者的數學和計算機背景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同學們認為金融工程是金融里面偏理科的學位,而金融學碩士是金融里面偏文科的學位。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一向就是以培養理工科人才為重,所以同學們會認為金融工程的技術含量比較高,含金量自然也比金融學碩士高。因此,不少有志向的同學認為自己應該做一些“更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便把自己的專業方向定在了金融工程。 其實,國內學校按照“文科”和“理科”對所有專業進行劃分,本來就不是很科學。什么是“文”,什么又是“理”呢?在跟中國同學的交流中,我發現了這樣兩類解釋:文科是不需要數學的,理科是需要數學的;文科是偏理論的,理科是偏實踐的。然而這樣的非黑即白的解釋,對于現在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顯然是非常不合適的。舉個例子,經濟學畢業生到底應該算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呢?如果是文科,它顯然又需要用到不少數學工具;如果是理科,那它的理論性也非常地強,需要對語言文字的邏輯關系有很好的把握。 在美國,學科的劃分大致可以按照 Humanities (人文學科)、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學)、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Business(商學)、Engineering(工程學)、Medicine(醫學)、Law (法學)。它們之間并沒有相互對立的關系,而且近年來學術界非常鼓勵交叉學科的發展,所以各個學科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從Rochester(羅切斯特大學)的金融學碩士項目的網站上可以看到,金融學碩士除了要學習大量的商科課程,如投資學、公司金融外,還要學習數學、統計學這樣的自然科學,以及Economics這一門社會科學。因此,金融學碩士是一門利用數學方法和經濟學原理去解決實際金融問題的學科,比如上市公司的估值,收購兼并股價的區間,對資產負債表的解讀等等。 另一方面,從卡耐基·梅隆大學MSCF項目的網站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傳統金融工程的課程實際的商科內容很少,而更偏重于隨機過程、概率、微積分這類高等數學的訓練,以及計算機編程這種工程學的內容。通過高強度的數理能力培養,金融工程學生掌握的技能主要是金融衍生品的定價方式,以及如何通過各種金融衍生品的特性進行套利。 從以上的信息來看,金融學碩士和金融工程都有不少的數理內容,而且需要使用不少定量分析的工具,因此他們肯定都不是“文科”。另一方面,金融學碩士的內容相當廣泛,涵蓋了從個人到企業的各種金融課題,上課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向,畢業后想找到一個“專業對口”時選擇也比較多;金融工程由于學習內容比較狹窄,課程的自由度沒有金融學碩士大,因此在就業的選擇面上,要比金融學碩士小。 從就業角度來看的話,二者還有如下的區別: 金融學碩士由于學習內容廣泛,畢業之后的職位也是遍布了三百六十行。面向個人客戶方面,比如商業銀行或者個人資產管理企業里的理財顧問,又或者是保險和證券買賣的經紀業務,以及投行里面的Private Client Service,面向個人資產在數百萬美元以上的客戶。面向企業方面,如商業銀行里的小額貸款,證券公司里的投行上市業務,又或者是投行內的收購兼并部門。另外,任何一個企業在擴張的時候,肯定都需要金融類的人才對公司的資產狀況和融資方法進行一系列的評估,并研究出相應的方案。因此,金融學碩士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的限制并不多,而且有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一個喜愛的行業。 金融工程的畢業生能去的地方其實并不多,對于工程背景比較強的學生,如本科和研究生就是讀計算機或者電力工程,甚至是已經有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他們畢業之后會利用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有優勢,從事數學分析的工作,比如利用C++編寫程序,制定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策略。有從事這個工作的前輩戲稱,自己就像是華爾街的IT藍領,每天就對著電腦寫代碼,沒有什么機會跟人打交道。對于一些編程能力不強,或者是不希望從事Quant工作的學生來說,他們主要的職業目標則是投行或者對沖基金里的trader,以利用他們對金融衍生品以及風險管理的知識,在市場上進行投資或者投機性套利。總得來說,trader的挑戰就在于對市場動向的把握和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在市場劇烈波動的時候,一個trader能不能冷靜且迅速地做出決定,果斷地進行數百萬、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交易,為公司帶來收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匠也發現有些同學不愿意學金融學碩士,而決定學習金融工程,是因為覺得自己不適合做“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這其中又分為幾種情況。其一,由于在大學的時候沒有合適的環境,可能是因為到了一個不理想的學校,和周圍的同學相處不好,也可能是參加了一些社團活動或者競賽,沒有取得驕人的成績,便失去了自信,認為自己不適合與人打交道,干脆就去做一些技術活兒,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其實,良好的溝通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和培養,誰一生下就能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呢?如果只是遇到過幾個挫折,就認為自己做不來,那肯定也不具備做trader的素質。 另一種可能,就是認為“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是比較低端的工作。但是,金融行業作為一個第三產業,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性質的行業,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在投行中,一個senior banker需要管理企業客戶關系,而即使是trader,也不可避免地要與broker打交道。在這種高層的交流中,或許能夠讓你吃香一陣子,但是如果你的專業性不強,沒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那也很難獲得長久的職業成功。 了解更多請咨詢小匠~